`

关于决策

阅读更多

   这几天一直在看解放战争片,包括电影《建国大业》,电视剧《解放》,突然想谈谈决策。

 

   查了一下,决策,即是确定最优方案的过程。这里“最优”,说明有众多方案可以选择。“过程”,意在这是需要时间分析,比较的。

 

    我记得有一个情节,林彪在打锦州和打长春时在犹豫,林罗刘都想打长春。甚至听了Chair毛的话,打锦州的路上,都想回去打长春。抛开其它不谈,就结果而言,又一次证明Chair毛是正确的。我这里想说的是,林罗刘是三人决策,而Chair毛的决策主要是一人决策,反反复复下令攻锦州,最后都下了死命令了。Chair毛坚持打锦州,看中的锦州的战略位置,也认为是到了展开攻坚战的时机。林罗刘当时考虑的是怕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的援军挡不住,反而会被围起来。这不是一个确定性问题,作出这样 的决策,我感觉主要是一个军事战略家对局势判断之后的一种直觉。在软件公司中,Chair毛就像一个首席架构师。所以我的结论是凡是战略决策,一般都是由单人决策比较合理。

 

    我也是最近才很关注军事,发现解放军的大小战役,都是由司令员,政委,参谋长这个决策的三人小组确定的。这种镜头太多了,有时候林彪提个建议,问罗荣桓,刘亚楼怎么样。有时候朱老总提出一个想法,周恩来,Chair毛拍砖。这就是多人决策。有一个问题,我比较感兴趣,在网上搜了一下各种决策人数,发现“三人决策”,这个词搜到的最多了,什么XX气象局实行三人决策,局长,副局长,廉政人员一起决策。我在想,难道3个是最好的,为什么不是2个,或是4,5,6,7。。。

 

    假设说,是两个人决策,一个人出主义,一个人唱反调,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,对想法加以鞭挞,从而带来决策信息的全面性。但如果两个人各持己见,相持不下,会影响决策效率。3个人就好了,事物的正,反,中庸三方面在交流的过程中就显示出来了。一般领导都会看着两个人争论,最后他说,“好了,你们看这样如何?",拍板就行了。多人决策,就是将众多解决方案挤压呈现出来,最后综合情况作决定。三人决策中,作为任何一个角色,都不能太平庸,否则会影响决策的有效性。依我看,三人决策,就是不肥不瘦,刚刚好,是一个最紧缩的多人决策团队!

 

   人越多,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视角不一样,获得的信息也就越多。理论上说,人越多越好,但是人太多了,决策过程会比较漫长,浪费时间。大家都在想,谁为结果负责呢?责任比较暧昧。另外就是容易拉帮结派,形成联盟,影响别人决策。人多没关系,最后一定要有一个拍板的人,为了拿到结果,决策也要有timebox。

 

    什么时候多人(很多人)决策比较有效呢?我觉得是信息贫乏的情况下,这个事情,没人熟悉,大家不知道怎么回事,或是每个人知道一方面。这时候就需要集思广益了。还有一种情况,我们经常看到体操比赛打分,去掉一个最高分9.5分,去掉一个最低分8.5分,XX最后得分9分。从概率学上讲,数学期望更接近于真实值。

 

    敏捷软件开发中,也有很多类似的场景。软件开发就是一个不确定性问题,在解决问题时,XP中的结对编程就是两个人在解决问题时进行决策的过程。Sprint 计划会议,可以看成多人决策,也可以看成Product Owner和团队两个角色决策的过程。对于用户故事点的估算就类似体操裁判了,多人决策,得到对一个故事合理的估值。这个估计方法,就是有名的delphi法 。敏捷团队,即是一个典型的多人决策团队,传统情况,项目经理一个拍板计划,需求分析员一个人拍板需求,团队成员是很少参与这些过程的。

 

    说到这儿,我感觉决策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,如果信息全了,方案的好坏就很明显了。如果是一个诸葛亮,自己搞定就行了,他有完整的信息,能想到最优的方案。如果没有诸葛亮,就三个臭皮匠,如果皮匠太臭,就弄一堆儿臭皮匠获取信息,在三个臭皮匠决定最后的方案。

 

0
1
分享到:
评论

相关推荐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